浙江需要怎样的科技新基建来源: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浙江需要怎样的科技新基建 浙江需充分发挥之江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优势,对标浙江产业升级方向,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谋划布局大科学装置建设。 本文所讨论的科技新基建,可以理解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大科学装置,是指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复杂的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从现代科技史看,要想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离不开大科学装置的有力支撑。回看100多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1950年以前,只有1项来自大科学装置。到1970年以后,有40%的诺奖成果来自大科学装置。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高达48%。最典型的如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电子直线加速器,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目前,“国字号”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全国约有50余项。其中,北京数量最多、领域最广。上海位列北京之后,硬X射线装置为建国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超过100亿元。广东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集中在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领域。和兄弟省市相比,在浙江布局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数量较少,目前仅1个。2019年11月,浙江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启动建设。 从这些大科学装置的项目主体来看,“大院大所”的牵引作用明显。在国家布局的大科学装置中,依托中国科学院组织立项、建设和运行的项目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广东在2014年与中国科学院成立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导小组,中科院在广东部署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等若干个国家重大科学装置项目。 从项目分布看,大科学装置布局呈现集群效应。其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最突出的是:北京怀柔集聚了北京四分之一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张江占上海的三分之一,合肥几乎集聚安徽的所有项目。这是因为国家在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和北京怀柔布局了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 从未来发展看,新基建、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新形势使加快布局大科学装置有可能、有目标、有必要。比如,上海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全球综合性大科学设施群雏形。未来三年,上海要全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持续推进光子科学设施群建设,为上海光源跨代升级奠定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围绕生命科学、海洋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推动系统生物学设施、无人系统多体协调设施、深远海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生物医学大数据设施等开展预研。深圳市新基建行动明确,推进首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12个,投资472亿元,项目单体额度接近40亿元,项目包括未来网络、国家基因库、超级计算中心等。 大科学装置投入大,技术复杂,从规划、设计、建设到使用常常需要二三十年。谋划浙江省大科学装置“十四五”十分必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之江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优势,联合良渚、西湖、湖畔等实验室,以及中科院、浙大等开展协同创新,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 二是加快谋划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批实验室、一批基础研究机构、一批重大科技产业专项、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培育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基础和条件。 三是依靠产业发展来倒逼大科学,对标浙江产业升级方向,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谋划布局大科学装置建设。这些大科学装置既便于在产业应用创新上走深走实,又可以充分发挥阿里、海康等头部企业作用。 四是研究思考长三角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在大科学装置建设阶段的地方配套投入分摊机制;建立区域协同的经费支持机制,共同支持基于大科学装置的研究开发工作。 |